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解读2023年度-中国版柳叶刀倒计时报告- 热浪相关死亡人数破纪录,任何人都可能是脆弱人群
【气候】解读2023年度-中国版柳叶刀倒计时报告- 热浪相关死亡人数破纪录,任何人都可能是脆弱人群
浏览次数:【627】  发布日期:2023-11-22 17:15:28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中国
 

  2023年迎来了全球最热的7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讲话中表示,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如今是全球沸腾的时代。频发、广发、强发、并发的极端气候事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新常态”。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风险,正在为我们敲响警钟,应对气候危机,与我们每一个人心心相印。

  国内外对气候变化与健康议题的关注度正快速上升,在此环境下,2023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2023年中国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11月19日正式在京发布。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项目全球共同主席、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柳叶刀》杂志亚洲顶级执行主编王辉(Helena Wang)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地学系”助理研究员张诗卉解读了《报告》中与亚洲和中国密切相关的核心结论。张诗卉表示,亚洲作为最大的后果承担者和排放者,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健康挑战的决定性角色。但危机也是转机,低碳转型蕴藏着巨大环境与健康收益。

  “罕见变常见、常见破纪录”,任何人都可能是脆弱人群

  2023年的《报告》已经是第四部柳叶刀倒计时亚洲区域中心针对我国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从2020年开始,《报告》每年更新,持续追踪全国气候变化等方面。今年度《报告》主题是“盘点风险机遇,展望繁华未来”。由设在清华大学地学系的柳叶刀倒计时亚洲区域中心领衔撰写,与来自国内外26个主要机构的76位专家共同完成。

  与过往三年发布的《报告》不同,2023年的《报告》不仅改进了许多评估指标,还重视灾害预警的适应措施和健康影响归因的问题,新增了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基于生产和消费端的CO2和PM2.5排放归因两个指标,人类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城市气候舒适日数两个专栏。

  《报告》显示,亚洲地区有着全球超过60%人口和接近60%的碳排放。类似于亚洲整体,中国面临的气候健康风险由其庞大的人口、发展水平不同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共同造成。因此,理解中国气候健康挑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整个亚洲甚至世界的应对非常重要。

  “罕见变常见”“常见破纪录”,当前极端气候时段正逐渐成为我国的气候“新常态”。

  张诗卉用一组数据表达中国气候变化的健康要挟正在持续扩大,2022年破纪录的热浪造成中国人均热浪天数达到21天,与热浪相关的去世人数破纪录,是2021年的2倍多。高温造成人均每天户外安全运动时长损失了2.3小时,打破了历史纪录。

  健康风险不容忽视的同时,增速也远超预期,相比历史基准(1986年~2005年情况),2022年平均干旱袒露的人口事件数同比上升906%,热浪相关去世人数同比上升342%,年平均极端降水的人口事件数上升129%。

  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人都可能是脆弱人群,除了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传统热射病脆弱人群,劳力型热射病中对应的可能会在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壮年(如户外运动人员、建筑工人、外卖员等)也将成为脆弱人群。

  热射病只是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冰山一角,在水面之下,隐藏着更多链条复杂、因果关系不那么直接,但同样能严重影响健康的危险。好比与极端降水和洪涝相关的直接去世和伤害、登革热和其它气候敏感型流行症、野火造成的空气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气候因素引发的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和气候变化对劳动生产力、户外安全运动时间和精神健康受到的影响等。

  气候行动与健康的关联度有待提升

  近年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采取了全面的措施,包含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相关覆盖人群逐渐扩大。28个省份的气象部门在2022向卫生部门共享了气候数据,18个省份监测、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2021年的得分相比2020年有增长,2022年热浪和寒潮预警信号覆盖人数达到3185万。这时,低碳能源转型继续推进,中国能源系统碳强度同比下降4.4%,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新增投资同比增长11.1%。

  可是,当前气候行动与健康的关联度仍有待提升。

  张诗卉说,政府官方网站的文章和相关文件在气候议题中提及健康的比率不高,尤其是减排行动的政策文本中缺乏对健康的考虑。在适应方面存在这些不足:尚未出台专门的“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计划”和分主体的“适应措施指南”;早期预警系统主要针对气象信号作预警,对健康信号的关注不足;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复合级联健康影响也关注不足。

  因此,《报告》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与研发,避免对煤炭的锁定效应,充分利用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加大减缓措施力度;二是建立健康导向的气象风险早期预警系统;三是加强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复合级联效应及应对措施的研究;四是出台面向不同主体的适应措施指南,以提升脆弱人群对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适应能力。

  张诗卉表示,气候变化目前已经与人类心心相印,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新审视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日常的行动、决定和行为都会对气候发生影响,同时气候变化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日益增多的高温天气偷走了我们的安全户外运动时间和高效工作时间。日渐极端的天气条件,也偷走了我们的生活舒适度。

  数据上看,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也在明显升高。2022年个人用户气候健康议题相关的百度搜索量比2021年增加了5.3倍,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用户比例接近70%,主流新媒体发布相关内容的数量大幅提升,尤其聚焦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夏季。

  但这样的关注度并没有完全转化为行动。一方面,关注气候健康的人存在有认知无感知,有感知无认知的人群错位。通常对风险有认识的人受教育水平和收入较高,信息获取途径丰富,适应能力强;而高袒露高风险的脆弱人群,由于信息缺乏或生计所迫,往往难以采取有效适应措施。另一方面,大家关注焦点失衡,“重视极端天气、轻视高温要挟”。

  最后,张诗卉呼吁,呼吁大家从日常点滴做起,适应气候变化,守护自己的健康。“我们的表现选择会直接影响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的健康要挟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平淡日子里。”她说。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