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华友钴业陈雪华 - 凝聚合作共赢意识 促进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华友钴业】华友钴业陈雪华 - 凝聚合作共赢意识 促进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浏览次数:【578】  发布日期:2023-11-25 17:45:37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华友钴业】 【锂电产业】 【陈雪华
 

K图 603799_0

  中证网讯(王珞)11月23日,以“合作共建共赢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华友第八届国际年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会上, 华友钴业 老总陈雪华向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嘉宾表示,眼下正值锂电产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全行业应凝聚起合作共建、共赢将来的意识,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条理、提高合作水平,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维护产业链稳定、共同保障供应链通顺、共同增进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开放合作、共建共享仍是主流

   华友钴业 建立于2002年,是一家从事 新能源 锂电材料和钴 新材料 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司缔造了 新能源 产业、 新材料 产业、印尼镍产业、非洲资源产业和循环产业等五大事业板块,构建了钴锂资源开发、有色金属绿色精炼、锂电材料研发制造、资源回收利用的 新能源 锂电材料全产业链。

  陈雪华认为,目前,开放合作、共建共享仍是全球产业分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他表示,“在锂电材料领域,开放合作更是主流、是大势,尤其是今年以来,国内可靠的电池、材料等锂电企业加快了海外布局、境外建厂,提升了锂电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近年来, 华友钴业 持续深化与客户、供货商等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密集推出创新合作机制、整合全球资源。

  2022年,公司与大众汽车(中国)和青山控股集团就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同年,公司与淡水河谷印尼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合作Pomalaa湿法项目,并在前期合作的条件上,双方共同与福特汽车签署合作备忘录,引入福特汽车共同规划建设Pomalaa湿法项目。

  2022年,公司还与宝马集团开展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与梯次利用的创新合作,与LG化学在韩国成立合资公司,深化正极材料业务合作,并与 特斯拉 签订三元前驱体供货框架协议。

  今年以来,公司与浦项化学和浦华公司签订三元前驱体长期供货协议,进一步强化公司在 新能源 锂电材料领域的竞争力。同时,与LG化学等签署投资谅解备忘录,计划在韩国投资设立电池材料生产工厂。

  受益于国际产业链的分工协作, 华友钴业 经营业绩持续向好。公司三季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达510.91亿元人民币,实现净收入30.13亿元人民币。公司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空间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产业链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值得强调的是,2022年, 华友钴业 第壹次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位列第321位;2023年,公司第壹次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位列第363位。

  对锂电产业的未来布满信心

  今年以来, 新能源 汽车延续良好发展态势,但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价格战席卷了新老“造车势力”,同时,锂电材料领域也出现了一定的产能过剩。

  针对这一问题,陈雪华认为,当前的产能过剩,是 新能源 汽车产业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表现,锂电产业的扩张速度超过了 新能源 汽车的发展速度,是阶段性、结构性叠加的产能过剩。可是,随着 新能源 汽车的发展和过剩产能的淘汰,将会使产业链达到更高水平的均衡、协调,“这是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

  陈雪华表示,“从长期看,顶尖的产能是远远不够的,在‘双碳’目标和能源变革的大环境下,锂电产业在未来20年内都是上升期,这是锂电产业的大周期、大趋势,是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华友作为锂电材料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和同行一道面对产能过剩的冲击、承受企业经营的压力。但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对锂电产业的未来布满了信心。”

  经过多年发展, 华友钴业 凭借在锂电领域上游资源开发的纵深布局和下游产业链高度协同,为企业构建起行业可靠的竞争优势。

  “今天,我们有低成本的镍钴锂资源保障、有行业中最完整的锂电材料全产业链、有从湿法冶炼到锂电正极制造的先进产能、有覆盖全球主要客户的市场支撑,完全有能力在充分竞争中把握机会,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强大。”陈雪华说。

  平安证券指出,随着公司印尼华飞12万吨镍金属量湿法项目逐步达产,印尼华山12万吨镍金属量湿法冶炼项目的推进,公司镍湿法冶炼产能将进入加速增长期。锂板块方面,公司津巴布韦Arcadia矿山目前在爬坡进程中,三季度末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至80%,广西配套锂盐厂同步爬坡,预计锂盐四季度逐步出货,锂产品矿冶一体化持续推进,公司业务增长弹性加速释放。

  平安证券认为,随着公司在建产能逐步落地,预计公司业绩将持续增长。锂电材料受下游 新能源 汽车及 锂电池 景气度影响价格波动较大,调整公司2023至2025年营业收入为720.58亿元、932.69亿元、1161.39亿元人民币,归母净收入为43.77亿元、60.18亿元、78.45亿元人民币。对应PE为14.4、10.4、8.0倍,公司整体量增逻辑不变,一体化优势凸显,成长确定性高。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