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大局观 - 从-情绪-到-理性- 欧盟打算这样与中国打交道
【英国广播公司】大局观 - 从-情绪-到-理性- 欧盟打算这样与中国打交道
浏览次数:【595】  发布日期:2023-12-6 18:10:25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英国广播公司】 【打交道
 

  中国欧盟最顶级别政治对话机制——第贰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7日即将在京举行。和去年相比,欧盟在本次会晤上关切的议题是否有变化,其对华政策上又会有何调整?欧盟究竟是怎样看待我国的,打算如何与中国打交道?未来中欧关系将走向何方?

  抱着期待“有备而晤”

  这次峰会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机制建立25周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和自2019年以来第壹次恢复线下举办,在中欧关系发展上其重要性与意义不问可知。在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室执行副主任戴轶尘看来,这次会晤将是中欧双方的领导人在一起,共同面对面地回顾和展望双边关系的成果、挑战和前景的一个重要契机。

  戴轶尘说,欧盟从2019年以来在对华政策上出现了较大的调整,逐步发生了将中国视为“伙伴”、“竞争者”和“体制性对手”三重定位并列的政策基调,而且日益强调双方的分歧和竞争。同时,在中美博弈、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外部因素火上加油下,过去几年的中欧双边关系遭遇了一点困难。随着去年冬季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相继访华,中国全面重启对外交流,中欧各级别双边会晤与各领域对话逐渐恢复,中欧关系出现企稳回升的积极迹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及时恢复线下的领导人会晤机制,对推动中欧关系回归正轨,理性定位将来的发展方向具有战略性的引领作用。可以说,中欧都是抱着稳定双边关系、达成一定成果的期待有备而晤的。

  与中国打交道有一个明显倾向

  那么,今天的欧盟究竟是怎样看待我国的,打算如何与中国打交道?戴轶尘表示,目前欧盟内部已逐渐接受对我国的三重定位,但在更强调与我国的合作还是竞争上,不仅欧盟领导人之间的立场有微妙不同,欧盟成员国之间也有不答应见。被视为对华强硬派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年初提出了对我国“去风险”,但在今年6月底,由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主导的决议中,与中国相关的措辞相对温和,而且首先强调欧盟和中国在追求建设性的稳定关系上拥有共同利益。在成员国对待所谓的“去风险”问题上,德国态度审慎,匈牙利则明确反对,法国虽然支持,但更强调加速欧洲的战略自主,同时确保与我国的接触来推进全球治理。

  戴轶尘认为,欧盟与中国打交道时有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倾向,就是根据自身在不同议题上的利益和形成内部共识的能力,采取不同化的策略:一是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和管理国际热点等方面,仍寻求与中国保持接触和对话,并在双方有较高共识的领域开展合作;二是在经济和技术领域,更倾向于通过保护内部市场和企业来加强同我国的竞争;三是在维护西方对国际体系的主导权上,则优先寻求与美国加强政策协调,同时加大与其它印太国家的合作,制衡我国的影响。

  在去年的中欧峰会上,乌克兰危机这一地缘政治议题被视为欧盟核心关切,但在应对俄乌冲突、处理与欧中贸易关系等诸多问题上欧盟内部其实也存在诸多分歧。今年随着俄乌冲突热点降温,巴以冲突爆发,地缘政治风云变幻。和去年相比,欧盟在本次领导人会晤上关切的议题会有哪些变化,在处理对华关系上又会作出怎样的调整?

  戴轶尘指出,本次峰会预计欧盟会继续采取类似的策略,但它所关切的议题轻重缓急和去年相比略有不同。欧盟认为今年的会晤是中欧之间能否走向建设性稳定的关键,是一次“抉择的峰会”。欧盟已屡次公开表示,贸易逆差、市场准入等经贸议题将会重新回到中欧双边对话的中心。同时,俄乌冲突等国际热点仍是欧盟同中国对话的重要内容,可是由于俄乌僵持、欧盟自身的经济通胀和支持乌克兰疲劳症抬头、欧盟内部在巴以问题上的严重撕裂,和明年即将到来的欧洲议会大选和美国总统大选等许多因素的影响,都将推动欧盟在面对我国时,从带有较强的情感性不满转向更为理性的利益计算和务实谈判。另外,之前美欧峰会、中美元首会晤已就管控美欧与中国之间的分歧、建立建设性的稳定关系达成共识,这为中欧双方就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推进合作提供了更大的政治空间。

  未来或在更多摩擦中寻求共识

  “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中方近日表态对欧立场非常明确。面对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与诸多的全球性挑战,未来中欧双边关系将走向何方?戴轶尘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0年来,早已超越了双边关系的范畴而具有全球性的影响,相应地中欧之外的第叁方因素所造成的反作用也在上升,尤其是大国博弈对中欧关系造成的复杂影响越来越多。相对于中国在外交上一直维持着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和稳定的对欧立场,欧盟在外交上进行自主决策的能力和空间有限。维护跨 大西洋 同盟关系始终是欧盟最重要的对外战略优先,而且越来越受到美国国内政党轮替的约束。这就造成欧盟对中欧关系的理解和定位会出现周期性的摇摆,在美国退回到单边主义时偏重借力中国,而在美国重返多边主义时又强调制衡中国。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欧盟会继续维持对我国的三重定位,但在排序和具体的行径上会有相应的阶段性调整,未来中欧双方需要在更多的吵闹和摩擦中更努力地寻求共识。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